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8篇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8篇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1

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,有大多的感悟,值得我们去学习:

1、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

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,都可以被剥夺,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,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。有待抉择的事情,随时随地都会有的,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。而你的抉择,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,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。从这个角度上说,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,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,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。环境只能影响人,但不能决定人。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,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,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。

2、痛苦存在的意义

如果人生真有意义,痛苦自应有其意义。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,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。没有痛苦和死亡,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。

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,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,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,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,使生命保有坚忍、尊贵、与无私的特质。否则,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,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,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;险恶的处境,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,这机会他可以掌握,也可以放弃。但他的取舍,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。

3、追寻生命的意义

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,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。他的生命无法重复,也不可取代。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,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。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,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,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。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。他必须要认清,“他”才是被询问的人。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,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;只有以“负责”来答复生命。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2

《追寻生命的意义》的作者维克多?E?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、心理医生、犹太人,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。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,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,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,效果很好。

一: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、苛责及死亡,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。

狱中经常进行的“换营”,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,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,想想都觉得血腥;俘虏没有名字,只有编号,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,或绣在衣裤上,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,如果有可能,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“号码”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。按照作者的描述,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,道德感很高的人。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,人被剥夺了尊严,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,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,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。

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,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,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。

二.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?

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。活下来的是三类人:

第一类就是“酷覇”们。一般来说,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,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,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。如果工作不力,他们还会被刷下来,因此他们格外卖力,打起人来,比纳粹警卫还狠。因效忠纳粹,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,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,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。记得几年前看过《朗读者》,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,估计“酷覇”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。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"好处,做丧尽天良的事情。

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,或偷或抢,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,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,因为不堪回首,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,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。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,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,作者才鼓起勇气,公开陈述他的信念。

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,尽快认清现实,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,如作者所言,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。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,他每天用玻璃刮脸,腰杆挺直,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,完全能胜任工作;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,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,提出治疗建议,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,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;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,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、忍饥挨饿的日子。

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即使在夹缝中,仍能攻破缝隙,露头喘息,找到自己的天空。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3

《追寻生命的意义》的作者维克多?E?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、心理医生、犹太人,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。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,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,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,效果很好。

一: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、苛责及死亡,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。

狱中经常进行的“换营”,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,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,想想都觉得血腥;俘虏没有名字,只有编号,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,或绣在衣裤上,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,如果有可能,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“号码”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。按照作者的描述,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,道德感很高的人。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,人被剥夺了尊严,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,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,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。

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,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,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。

二.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?

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。活下来的是三类人:

第一类就是“酷覇”们。一般来说,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,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,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。如果工作不力,他们还会被刷下来,因此他们格外卖力,打起人来,比纳粹警卫还狠。因效忠纳粹,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,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,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。记得几年前看过《朗读者》,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,估计“酷覇”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。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"好处,做丧尽天良的事情。

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,或偷或抢,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,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,因为不堪回首,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,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。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,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,作者才鼓起勇气,公开陈述他的信念。

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,尽快认清现实,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,如作者所言,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。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,他每天用玻璃刮脸,腰杆挺直,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,完全能胜任工作;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,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,提出治疗建议,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,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;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,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、忍饥挨饿的日子。

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即使在夹缝中,仍能攻破缝隙,露头喘息,找到自己的天空。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4

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,有大多的感悟,值得我们去学习:

1、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

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,都可以被剥夺,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,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。有待抉择的事情,随时随地都会有的,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。而你的抉择,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,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。从这个角度上说,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,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,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。环境只能影响人,但不能决定人。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,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,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。

2、痛苦存在的意义

如果人生真有意义,痛苦自应有其意义。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,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。没有痛苦和死亡,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。

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,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,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,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,使生命保有坚忍、尊贵、与无私的特质。否则,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,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,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;险恶的处境,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,这机会他可以掌握,也可以放弃。但他的取舍,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。

3、追寻生命的意义

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,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。他的生命无法重复,也不可取代。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,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。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,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,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。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。他必须要认清,“他”才是被询问的人。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,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;只有以“负责”来答复生命。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5

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《追寻生命的意义》,感触颇深。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,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。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,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!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,生活在里面的人,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,生病或者受伤,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。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,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,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,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!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。

活着,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。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,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,他就感觉特别好。他想活着,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,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,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,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,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。

活着,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。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,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,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,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,他爱着他的妻子,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。是牵挂,是爱,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,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。

活着,还有对未来的希望。有的时候,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?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,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,支撑着他们活下去。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,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,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,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。

而如今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,就真的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吗?就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?

或许,当你静下心来、闭上眼睛,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,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;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,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,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;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,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。

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,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,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!思考生命的意义,才会懂得珍惜生命;懂得生命的意义,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;而追寻生命的意义,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!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6

自高中开始,我便时常思索,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是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,埋头苦读,然后收获一个满意的答复,进入另一个平台,继续两眼不闻窗外事,如此下去,终此一生吗?太消极了。也太片面了。所以这绝对不应该,也不会是生命的意义。有太多、太多的人为了那一纸的前途变得冷漠。因我也是如此:要清心寡欲,结果真的实现了。我曾是那么爱笑一个孩子啊。就算已经历时一年多,那一场的虐心虐肺却似乎仍然历历在目。多个月来的梦境仍是考不完的试,写不完的卷子。很多次我自以为已经走出那个困境,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离噩梦不过是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的距离。所以,我是满怀着一种绝望的、无所谓的、甚至是嘲讽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。

我没想到,这部书的作者,维克多?E?弗兰克尔竟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。不过,他很快解释,本书仅讨论的是小集中营内的人和事,并不涉及发生了大屠杀的那个世界着名的大集中营。不过它显然已经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。我一边迫不及待地读下去,一边为集中营里所发生的感到不忍心。作者以一名受害人的视角,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他们所受到的迫害:“无用”的人将被送去煤气室烧死;上缴所有随身物品,留作纪念的奖牌、只完成了一半的科学手稿——甚至于毛发,也一寸不留;靠着一点点可怜的面包熬过一整天;冬日里脚水肿得穿不下鞋子,只得脱了鞋继续赶路,结果脚趾冻得失去知觉……他们每日里胆战心惊地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,不知亲人是否还幸存,不知自己的生命又能坚持到哪一刻。

最令我揪心的是,文章似乎并不总是记录酷刑。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宗教,在非人的折磨下渐渐学会苦中作乐。于是我便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在苦难之中挣扎。我想,是什么支持着这些人活下去呢?毕竟,除了身体上受到虐待,精神上的侮辱和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言喻吧。那些纳粹党人不把受害者们看作人,只当是天地间的一个物件而已,手指随意一指便决定了这些“东西”的生死!作者将集中营中的俘虏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。刚入营时,他们震惊不已:奥斯维辛!接着,由于没日没夜的精神剥削,他们由惊骇到视若无睹。最后,有幸存活下来的人,他们有一天终于重获自由,却未迎来预想之中的"狂喜。待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,却再也见不到那个应该给他开门的那个人了……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7

自高中开始,我便时常思索,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是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,埋头苦读,然后收获一个满意的答复,进入另一个平台,继续两眼不闻窗外事,如此下去,终此一生吗?太消极了。也太片面了。所以这绝对不应该,也不会是生命的意义。有太多、太多的人为了那一纸的前途变得冷漠。因我也是如此:要清心寡欲,结果真的实现了。我曾是那么爱笑一个孩子啊。就算已经历时一年多,那一场的虐心虐肺却似乎仍然历历在目。多个月来的梦境仍是考不完的试,写不完的卷子。很多次我自以为已经走出那个困境,却惊恐地发现自己离噩梦不过是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的距离。所以,我是满怀着一种绝望的、无所谓的、甚至是嘲讽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。

我没想到,这部书的作者,维克多?E?弗兰克尔竟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。不过,他很快解释,本书仅讨论的是小集中营内的人和事,并不涉及发生了大屠杀的那个世界着名的大集中营。不过它显然已经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。我一边迫不及待地读下去,一边为集中营里所发生的感到不忍心。作者以一名受害人的视角,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他们所受到的迫害:“无用”的人将被送去煤气室烧死;上缴所有随身物品,留作纪念的奖牌、只完成了一半的科学手稿——甚至于毛发,也一寸不留;靠着一点点可怜的面包熬过一整天;冬日里脚水肿得穿不下鞋子,只得脱了鞋继续赶路,结果脚趾冻得失去知觉……他们每日里胆战心惊地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,不知亲人是否还幸存,不知自己的生命又能坚持到哪一刻。

最令我揪心的是,文章似乎并不总是记录酷刑。人们将希望寄托于宗教,在非人的折磨下渐渐学会苦中作乐。于是我便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在苦难之中挣扎。我想,是什么支持着这些人活下去呢?毕竟,除了身体上受到虐待,精神上的侮辱和心灵上的创伤更是难以言喻吧。那些纳粹党人不把受害者们看作人,只当是天地间的一个物件而已,手指随意一指便决定了这些“东西”的生死!作者将集中营中的俘虏的心路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。刚入营时,他们震惊不已:奥斯维辛!接着,由于没日没夜的精神剥削,他们由惊骇到视若无睹。最后,有幸存活下来的人,他们有一天终于重获自由,却未迎来预想之中的"狂喜。待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,却再也见不到那个应该给他开门的那个人了……

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篇8

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《追寻生命的意义》,感触颇深。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,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。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,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!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,生活在里面的人,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,生病或者受伤,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。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,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,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,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!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。

活着,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。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,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,他就感觉特别好。他想活着,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,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,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,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,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。

活着,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。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,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,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,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,他爱着他的妻子,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。是牵挂,是爱,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,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。

活着,还有对未来的希望。有的时候,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?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,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,支撑着他们活下去。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,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,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,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。

而如今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,就真的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吗?就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?

或许,当你静下心来、闭上眼睛,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,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;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,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,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;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,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。

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,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,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!思考生命的意义,才会懂得珍惜生命;懂得生命的意义,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;而追寻生命的意义,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!